随着古典家具热的兴起,明式家具的简约之美也算深入人心。然而,记者从展览中了解到,“少即是多”的西方极简主义并不能完全概括明式家具的美学取向,实际上,后者在形式上并不追求极简,而是精于取舍。尽管结体及构件多呈弧曲变化,却也含蓄收敛,并无浮夸造作,寓多于少而统一,才是真正的“明韵”。
明式家具的具体风格也因地域而异,本次展览中就涵盖了苏作、京作、晋作三种经典风格。苏作文秀轻巧;晋作豪迈大气;京作则蓄藏贵气,如现场展出的一张清中期的翘头案,腿间挡板透雕着双螭龙相戏纹,瑰丽大气,可见明式家具也并非不施雕工,只是该雕则雕,没有多余之笔。
明式家具制作于十六至十八世纪。根据中山藏家黄定中所著的 《留余斋藏明清家具》一书,此时,工艺上等来了刨等先进工具的诞生,材质上等来了黄花梨木的登场,再加上文人士大夫乐于从“琴棋书画诗酒花”中寻求精神寄托,积极参与造物设计,凝就了明式家具的文气隽永。
每件堪称精品的古典家具背后是时间与制作成本的投入。从雕工细看,可见线条过渡自然,凿痕“似无还有”。看似简单而随意,实际上花费了工匠与设计者的诸多心血。
家具包括坐具、卧具、承具、庋具、杂具等五大类,因此场地所限,本次展览以坐具、几案、橱柜为主,皆是黄花梨材质。光是这种矜贵木材,如今就有红木投资者趋之若鹜。但中山藏家缪景雄认为,作为投资,或另当别论,但欣赏古家具不应过分看重“木料”,相比,工艺更为重要,应懂得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。“古人之所以从众多木料中选取了黄花梨,是看重它的色泽温润,纹如云水,凸显文人的清贵。”加之黄花梨坚实细密,甚少变形,十分适合用作家具。良工美材,才成就了中国古典家具史中的惊艳之作。
藏家将明式家具的价值判断归纳为三点,一是从整体入手,看造型比例是否空灵文秀;二是从细节入手,端详打磨和线条。这些细节正是许多新造仿古家具所欠缺,因工匠未能领会古典神韵,只仿得其形。